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探秘造物美学 重拾设计记忆: 青岛理工大学朱宏轩教授莅临248cc永利集团开展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5-23浏览量:165


2025年5月22日,248cc永利集团设计与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了一场以“造物美学·寻找设计史中的‘无名者’”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名师讲堂特邀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朱宏轩教授担任主讲人,248cc永利集团设计与美术学院院长邵力民、环境设计系主任杨元帅及专业教师团队、2021级环境设计本科与2024级环境设计专升本学生共计60余人参与活动。讲座围绕造物美学的哲学内涵、设计史中的“无名者”价值及科研方法论展开,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启迪的思想盛宴。

一、开篇:嘉宾引航,锚定学术方向

讲座伊始,邵力民院长向师生们隆重介绍朱宏轩教授的学术成就。作为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朱宏轩教授在科研与教学领域成果丰硕。邵院长强调:“朱宏轩教授的研究聚焦设计史中被忽视的‘无名者’,这对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拓展科研视野、挖掘传统设计智慧具有重要启示。希望大家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汲取学术养分,提升科研与实践能力。”

、开讲:解构核心问题,解码造物智慧

朱宏轩教授以 “何为造物美学” 破题,从哲学高度指出:“人类的造物行为,是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是生态智慧的实践表达,更是生命体验的具象化呈现。” 他进一步围绕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展开:通过 “无名者” 视角,重新审视民间造物、传统工艺与日常设计中的美学价值,揭示未被历史文献记载的创作者如何以实践智慧塑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与精神图景。

(一)谁是 “无名者”—— 聚焦隐性创造者群体

朱教授首先界定 “无名者” 的范畴:“他们是历史语境中如《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无名工匠,是当代社区里默默传承技艺的乡村手艺人,是未留下姓名却以造物实践构建文化记忆与生活美学的群体。” 他以古代青铜器铸造为例,无数工匠协作完成一件器物,却未在历史中留下姓名,但其技艺与智慧融入了文明的血脉。

(二)“无名者” 的美学特征为何?—— 探寻独特美学基因

朱教授深入解析 “无名者” 美学的独特性:“其美学是功能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如徽州民居的马头墙,既满足防火之需,又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律;是地域性与集体智慧的融合,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器物制作,皆凝聚着一方水土的集体经验;是材料与技艺的原生性表达,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展现出自然质朴的美感。” 这种美学不追求华丽外表,却在实用中彰显深刻的生活智慧。

(三)如何寻找并激活 “无名者” 的遗产—— 探索传承转化路径

针对 “激活遗产” 这一关键命题,朱教授提出:“需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民间收集散落的技艺与故事;借助数字化记录,为传统工艺建立动态档案;推动跨学科合作,将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引入设计领域。” 他以苗族银饰錾刻工艺为例,其纹样生成规律为现代参数化设计提供了创新灵感,展现了传统智慧在当代设计中的转化可能。

讲座中,朱宏轩教授跨越设计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边界,结合丰富案例,如兰州羊皮筏子、瓦尔泽亚洞穴、库淑兰的彩绘剪纸等,深刻阐释 “无名者” 在设计史中的隐性贡献,引发师生对当代设计创新路径的深刻思考。

三、互动:思维碰撞,深化认知维度

学术探讨激发创新思维讲座尾声,环境设计系主任杨元帅结合教学实际提问:“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如何平衡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设计需求?”朱宏轩教授以贵州侗寨民宿改造为例,建议采用“嵌入式设计”策略:保留木构建筑主体,仅对卫生间、采光系统进行微创改造,既保留文化基因,又提升居住体验。

四、总结:凝练收获,指引实践方向

邵力民院长在总结中向朱宏轩教授致以诚挚感谢:“朱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学术框架,让我们重新认识设计史的丰富层次。” 他对师生提出期望:“希望大家以此次讲座为起点,潜心投入调研实践,将‘无名者’的智慧转化为科研成果,在设计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

五、结语:启迪未来,续写设计新篇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一次对设计文化根源的追溯与反思。朱宏轩教授以深邃的见解、跨学科的视野,带领师生们领略了 “无名者” 造物美学的魅力。在传承中创新,在无名处寻根。此次讲座照亮了设计史中未被充分关注的智慧之光。248cc永利集团设计与美术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创新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城乡发展贡献设计力量。

撰稿人朱家彬 初审人杨元帅 复审人张宗元 终审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