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中国文化概要B》课程组研讨会顺利召开—AI赋能大学英语教学与科研
发布时间:2025-05-19浏览量:119

5月15日下午,大学英语教学部《中国文化概要B》2023级本科年级组召开了科研分享会。会议由年级组负责人张毅老师主持,骨干教师王伟主讲,围绕“AI赋能大学英语课堂优化”与“教学实践导向的科研转化路径”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年级组全体教师参会,现场互动热烈,成果丰硕。

科研项目分享:构建“技术+文化”的教学范式

王伟老师以其主持的《人工智能助力世界文明互鉴的英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以英语为媒介、以技术为支撑、以文明互鉴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该项目以“开放包容”为核心理念,依托大学英语课程中“鉴赏古代文明,学习文物中的英语”单元,整合China Daily文化专题资源,构建“语言学习—文明对话—文化认同”的三维教学模型。

在案例展示环节,王老师结合南京博物院“雅典艺术珍品展”的跨文化教学实践,详细介绍了“对比式文明解读”教学法。通过真实情境任务,引导学生研读古希腊陶瓶画英文解说词,对比中西艺术符号等。学生既掌握了“对称美学”“人文主义”等专业术语,又深入理解了古希腊文明的人文精神。


技术赋能:从实践平台到能力培养

王伟老师重点解析了项目的技术赋能路径,即:通过AI工具搭建“语言能力+文明认知”实践体系,既包括DeepSeek的智能测评(实时反馈语音发音、语法使用等),也注重文化理解能力的量化评估。例如,系统通过分析学生在《文明对比报告》中的观点建构逻辑,生成“跨文化思辨能力”成长曲线。该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言应用正确率明显提升,文化主题写作的论证深度显著增强,并已形成阶段性教学案例库。


互动研讨环节中,教师们围绕AI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策略展开讨论,指出教学实践是科研创新的“原生土壤”,有助于形成“问题从课堂中来、成果到课堂中去”的良性循环。此外,应树立“研究者型教学观”,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三大方面:一是将课堂互动数据转化为研究数据;二是根据教学需求设计AI赋能的教学活动;三是将研究成果纳入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教研相长。


人工智能不仅升级了教学工具,更重构了教育范式。在“双新”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通过技术与内容互促,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协同发展。最后,张毅老师鼓励教师们组建教学创新团队,深化“以英语为媒、以技术为翼”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